中台法脈

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  弘法理念  中台禪寺住持見燈和尚

turn_ind_bg-1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

(摘自中台世界網頁)

從一位潛跡山林的苦行僧,到高樹法幢的大善知識;

從初次的二十人禪七,到今日的千人禪七;
從獨居簡陋茅棚,到籌建千僧道場;
從民國七十六年,出家弟子四人、在家弟子三百人,
到今日,出家弟子一千多人、皈依弟子遍及海內外。
上惟下覺大和尚的殊勝法緣,被許多人視為傳奇,
而沉寂已久的中國禪宗也因之重興,
影響了整個臺灣的佛教界。
這一位重振宗風,以禪法接引廣大群眾,
進入佛法堂奧的當代禪宗大師,
究竟是什麼樣的人?

民國七十年代初期,臺北縣萬里鄉芥子山區,有一位貌似莊稼漢的僧人,獨居在簡陋的茅棚,衣破衲、食粗蔬、勤修苦行,過著刻苦樸實的隱居生活。

後來由於產業道路的興築,過路的遊客發覺這世上竟然還有這樣堅忍實修的苦行僧,於是開始向這位器宇超凡、氣定神閒的修行人請教佛法,從而大為折服。逐漸地,訪客成了皈依弟子,請法者絡繹不絕。

這一位隱居荒野山林的實修行者,經由弟子的口耳相傳,聲譽日隆。這便是 上惟下覺大和尚開始度眾的因緣, 大和尚的出現,真可說是龍天擁出。

祖庭振宗風

十方大覺禪寺,乃禪宗開台重鎮。位居基隆,踞山面海,清淨絕塵。開山祖師 上靈下源老和尚,乃一代高僧 上虛下雲老和尚嫡傳法脈。民國四十二年,應請來台,發願致力於弘化度眾,並屢興戒會,弘傳毗尼,利樂有情,遂令十方大覺禪寺名動諸方。
精進策初心

上惟下覺大和尚躬逢其時,三十餘歲前後,在大覺依從靈源長老剃度出家,字號知安,法名惟覺。在十方大覺寺,他發大願心:每天凌晨兩點鐘,當僧眾們還在養息時,擔任香燈職務的他,便已經起來整理大殿,內外環境打掃得乾乾淨淨;在僧眾們午後養息時,常獨自留在大殿禮佛,不稍休息;乃至於在園頭繁重的勞務上,仍精進不懈,總見他頭戴一頂斗笠,視線不超過一公尺的範圍,收攝六根,專心用功。如此不斷精勤努力,遂深契實相念佛,禪淨一如的至理。

閉關住茅棚,深深海底行

由於修行上的進境, 大和尚決定閉關專修,更上層樓。遂離開了十方大覺寺,先後到過宜蘭吉祥寺、新竹圓明寺、香港大嶼山等地閉關。民國六十年代末期從香港返回台灣,住在台北縣的石碇、平溪,有時也到台北市信義路的一處講堂授課。後來幾位居士發心在萬里靈泉寺的現址買了一小塊地供養他,於是 大和尚蓋了一間簡陋的茅棚,繼續他的清修生涯。

民國七十四、五年間,陽明山國家公園內興築了一條產業道路。恰好,這條道路經過茅棚的前面, 大和尚獨居用功的情形才逐漸被過路的遊客知曉。據一些最初接觸大和尚的弟子們說,當時 大和尚看似莊稼漢,樸實厚重,生活很刻苦,身上穿的是縫縫補補的破舊納衣,日常佐餐的是自己種的辣椒、地瓜、地瓜葉及自製的泡菜。居士們看到 大和尚日子過得這麼艱辛,有時候會帶些食物供養 大和尚,但 大和尚都不吃,原封不動的擺在桌上好幾天。

這世界上竟然有這麼堅忍修行的師父!許多路過的訪客深深受到感動,於是開始向 大和尚請教佛法,或是人生的問題。他們發現, 大和尚真是智慧如海,總是給他們非常圓滿的答案。逐漸地,訪客變成了皈依弟子,再經由弟子的口耳相傳, 大和尚的名聲一天天的傳播開來。

靈泉寺

由於因緣逐漸具足,慕道求法者日漸增多, 大和尚有感於機緣成熟,因而應請創建了靈泉寺。民國七十六年有四個人出家後,成為靈泉寺的第一批僧眾,請法供養的在家居士也有兩三百人。 大和尚慈悲,親自帶領弟子,花了三個月的時間,翻蓋一間小小的玉佛殿,舉辦了靈泉寺第一次的『禪七』,參加的僧俗弟子約有二十多人,此次極小規模的禪七,揭開了中國禪宗的新史頁,民國八十年十一月,一連四十九天無間斷的七期禪七,震撼了海內外佛教界。

大和尚應機施教,禪法極為活潑圓融,並無固定形式,往往一棒一喝,一言一舉,乃至一默一止,都可使學人受益良多。在禪七中, 大和尚開示數息、參話頭、中道實相三個法門,以指導學人禪修,直契心性。 大和尚躬親主持禪七近百次,親炙學人逾數十萬人,涵蓋行政、工商、教育、司法、文化、科技、藝術、醫學、傳播等各界。海外僧眾及居士返國參加者亦不乏其人,並恭請 大和尚前往美加主七。近世以來,禪法隱沒,禪師難遇, 大和尚以禪七指示禪修之正途,由是揚聲海內外,普傳心法。

除了禪七之外, 大和尚也常應各界之邀請,開示佛法。每年的無遮法會、弘法大會,吸引成千上萬的社會人士前來聽聞佛法,許多人在 大和尚慈悲、智慧的攝受下,蒙獲法益,踴躍布施房舍供作道場,接引初機,對於轉移社會風氣、淨化人心發揮莫大的功能。

中台山

由於 大和尚高樹法幢,大振宗風,緇素聞名前來參訪、皈依、受戒甚至剃度者急遽增多,靈泉寺現有道場空間早已不敷使用,亟待另覓新址擴建,尤其是晚近以來,世衰道微,人心沉淪,以弘揚佛法來轉移風氣,淨化人心,益顯重要與迫切。 大和尚有感於弘法之任重大,乃決定於南投縣埔里鎮,興建規模宏偉之新道場──中台禪寺,以此接引更多學人,濟度更多眾生。「迢迢弘法路,常遊無疲厭」,正是 大和尚最好的寫照。只看到 大和尚日夜奔波,宵衣旰食的辛勞,弟子們請 大和尚稍作休息,他老人家總是說︰「這是我該做的。」

中台禪寺建設完成, 大和尚法緣更見殊勝廣遠,各界顯達素仰 大和尚智慧德行,來寺拜會者絡繹不絕。久聞中台禪寺禪法及建築之美的參訪團體,更遍於各階層。

而多元的法會活動,更顯示了 大和尚弘揚佛法,不辭勞苦的菩薩願行。一如 和尚常提示四眾弟子: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為修行方針,救護眾生之本願;在 大和尚的身教、言教中,無一不是佛法的真實體現。

普台教育

為培養學養俱佳的下一代,貢獻社會,服務人群,中台禪寺開山方丈 上惟下覺大和尚積極創辦普台國小、國中、高中。歷經六年寒暑精心規畫,小學部已於二○○四年正式開學,國中部自二○○六年招收七年級學生,普台高中也於二○○九年八月落成開學,實踐普台國小、國中、高中「三學一貫」的全人教育理念,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,以培養才德兼備的社會棟樑。創校開學以來,普台學子於各方面展現出豐碩的學習成果,深獲家長及各界的肯定。

中台山博物館

文物,是佛法遞代千古相承的歷史見證,為推廣佛法藝術化、保存傳統文化,中台禪寺自草創時期,即致力中台山博物館之籌備,除了將佛教藝術發揚、弘化,更進一步保存、修復整理佛教文物,行歷二十餘載。在十方善信的期盼與護持下,中台山博物館於二○○九年十月三日隆重開館,藉由佛教文物的展示,增進大眾對佛教歷史文化的認識,進而於佛法生敬信心,植下生生世世的菩提道種。


a014-1弘法理念

佛法浩瀚廣大,中台禪寺開山方丈 上惟下覺大和尚取其精要,親擬「三環一體」、「中台四箴行」、「佛法五化」之教化理念,作為弘法標竿、修行準則,建立中台禪寺宗門道風。

祖師殿蓮花三環一體 ── 圓滿的修行理念

佛經云:「欲成道者,必修三事:教理、福德、禪定」, 上惟下覺大和尚依循佛陀遺教,欲令僧眾確立知見,落實修行,以福德、教理、禪定,做為僧眾教育的方向。

教理以定知見,福德以為資糧、禪定以明心性,僧眾們於三環一體的教育中,迴護用功,解行並重,以成就內證無上解脫之道,外行弘法利生之大業。

祖師殿蓮花中台四箴行──實踐佛法的具體準則

對上以敬、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、對事以真

微妙高深的禪法,不離行住坐臥的踐履,為落實佛法生活化, 上惟下覺大和尚特為四眾弟子開出「中台四箴行」作為日常行持之圭臬。以「敬」來去除我慢習氣;以「慈」來去除自己的瞋恚心;以「和」來除去粗暴心,化解暴戾之氣;以「真」來去除虛偽。真正落實四箴行,不僅利己利他,修行也必定能有所成就。

祖師殿蓮花佛法五化──新時代的弘法方向

面對二十一世紀多元的現代社會,佛法在新時代的脈動中,也必須以更多元的方式展現,方能應機施教。因此, 上惟下覺大和尚提出「佛法五化」──學術化、教育化、藝術化、科學化、生活化為弘揚佛法的方向,呈現出佛法的豐富層面,以接引更多現代人修行學佛。期望將佛法藉由學術、科學、教育、藝術、生活表現,使大眾從不同角度,認識佛法,契入真理,開啟人人自性中的慈悲與智慧。


abbot-03中台禪寺住持見燈和尚

「古佛靈知見,星燈總一同」,從靈泉到中台,中台禪寺在開山方丈 上惟下覺大和尚的引領和指導下,建立了完善、和合的菩薩僧團,禪宗心法也在四眾弟子的心田中生根茁壯,廣傳十方。在開山建寺、創辦普台國民中小學功德圓成之後, 開山方丈於民國九十四年五月將住持的責任交予弟子見燈和尚,囑咐守護道場、住持正法之重責大任。

民國八十年,見燈和尚於 導師座下披剃出家,參與了靈泉寺開山闢地、禪法初弘的歷程,直至中台法幢高樹、宗風廣演的今日。一路走來,謹遵師志,如實行持,無有疲厭。歷任中台禪寺執行長、都監、副住持及精舍住持等多項執事,統領大眾,積極推動寺務運作,慈悲胸懷與領眾才能深受大眾肯定。

「不受迷惑能作主的人生是真正的光明,沒有妄想煩惱的心靈才是真正的福氣。」見燈和尚勉勵大眾確立正知正見,知所進退,乃至契悟實相,在道業上有所成就;更期許自己秉持著 導師的悲願和教誨,帶領全山四眾弟子,共同荷擔如來家業,在既有的穩固基礎上繼續提升、發展,為中台廣傳的弘法使命而精進努力。